乌暗财经

七旬爷爷讲古建筑神似梁思成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4-11-23 17:48 阅读

#七旬爷爷讲古建神似梁思成#

走到山西平遥古城的大门前,王永先轻轻说了一句:“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今年虚岁73的他,大半辈子都在和古建筑打交道。小学寒暑假,他跟着老师去晋祠玩,被精美生动的盘龙柱吸引,迟迟舍不得回家;参加工作后,王永先跑遍了山西各个地方,进行古建筑普查,并先后参与五台佛光寺、朔州崇福寺、解州关帝庙、浑源悬空寺……的修复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平遥古城成功申遗,他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古城门口的纪念碑上,感谢他对古城保护所做的努力。

他是真的爱这些古建筑。也许是因为他就出生在山西这样一个古建筑大省,也许是出于他们这代人对职业的坚守,提起古建筑,王永先就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自己的精力更集中,2000年王永先申请了提前退休,写书、去大学当特聘讲师,想尽办法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

4月开始,他把“课堂”搬上抖音,通过短视频、直播实地讲解中国古建筑里的斗拱特点。镜头里,他总是一身蓝色中山装,边画边讲,一步一步拆解、分析不同构件的复杂构造。

一个多月的时间,“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系列短视频就播放了158万次,王永先也成了数万网友喜欢的“斗拱王爷爷”。

古建保护,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王永先常常会回想起当年自己爬到唐代建筑梁架上的时候,昏暗的光线下,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唐代的匠人正在那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锛着构件,一边锛,一边跟自己对话,“那种感觉,就好像我穿越到唐代了”。对王永先来说,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院子、一个复杂精巧的构件,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位朋友、一个可以触摸感受的故事。

出生在山西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乡的各种寺、庙、祠里跑。有一次暑假,学校老师带着他们去晋祠参加夏令营,小小年纪的他就被主殿圣母殿栩栩如生的八根木雕盘龙吸引住了,“当时什么都不懂,但第一反应就是很喜欢、很震撼,挪不开脚步,老师催了几次都舍不得走”。

年轻时的王永先

古建筑是一个庞大的文物综合体,寺庙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山西古刹名寺尤其多。如何形容这种多的程度呢?王永先说:“你随便走到一个村里,就能碰到几座庙宇。”参加工作后,王永先逐渐了解,这些看似寻常的乡村小庙都是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据 2019 年第八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山西省内不可移动文物达到 28027 处,其中包括大批级别高、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仅唐代、五代、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山西境内的数量就占到全国的 70%以上。但在七十年代,这个数字还尚不明晰,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也没有那么强。1961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的类别里,山西省仅占7处。

1979 年,王永先作为古建筑研究所的首批工作人员,开始参与山西省内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当时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全省各地进行文物勘察、测量绘图,包括晋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交城卦山、应县木塔、五台佛光寺,还有解州关帝庙等等。

王永先在梁架上工作

这些如今闻名全国的古建筑,彼时却少有保护,甚至濒临倒塌。王永先记得,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时,这个现存世界上最高的全木结构高塔,已经出现了局部沉降扭曲,建筑内部的梁架斗拱开始歪散。“很心疼,也很着急,我们如果不争分夺秒,这些古建筑随时有可能毁于一旦。”

自学成才,“飞檐走壁”的前半生

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王永先并非科班出身。中学毕业后他就下乡插队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但出于对古建筑的热爱,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参加工作后,我在山西职工文学院选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大专学历,算是亡羊补牢。”

王永先并不满足于此,他给自己选了“三门课”,一是钻研古籍,向书本学习;二是向前来山西调研、考察的学术前辈学习;三是拜师家乡修庙的老工匠。王永先说,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古建筑的代表就是古庙,当地民间素有“修庙积德”的说法。许多老工匠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制作斗拱、架梁方面有不少绝活,能够提供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绘图是王永先自学的重要手艺之一

彼时,北京大学的宿白、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等古建筑领域的前辈大师多次来山西调研,也给了王永先近距离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罗哲文先生,他来山西很多次都是我接待的,当时我年龄也比较小,罗先生很喜欢我,收了我做弟子。”

在这些前辈身上,王永先看到了老一辈古建筑保护者那种坚持和严谨,勘察、测绘免不了爬上爬下、土里来土里去,但从没有人叫过苦。

他们管自己叫修庙人,常常在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睡觉的时候,床单往地上一铺就是一张床;吃饭的时候,往往就是冷馒头就两口咸菜。

穿梭在古建筑中,王永先常常觉得自己像一只猴子,又或是一位飞檐大侠。他介绍说,爬梁上架是古建测绘、修复的必经工作。古代建筑的房顶往往很高,第一次上房顶的时候,从五六米高处往下看,难免会感到害怕,但经过几年的锻炼,踩着屋顶的瓦片走路,已经能和在平地走路无异:“当时很简单地搭上一个两层的脚手架,一个梯子‘噔噔噔’爬上去了,爬上去以后就是三四米高的那个梁架,有时候徒手就爬了。”

那个时候,古建筑修复方法还十分传统,没有红外测光仪之类的专业机器,只能靠手绘。为了更好地留存古建的面貌,王永先借了500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的小相机。相机外壳有些破,500块钱对当时的王永先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想到相机拍下的那些珍贵影像,王永先就觉得买的很值。

提前退休,他在抖音开设斗拱课

几十年间,在王永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五台佛光寺、朔州崇福寺、解州关帝庙、晋祠圣母殿、浑源悬空寺……越来越多的山西古建筑开始走到大众面前。

与此同时,王永先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了。他没有“升官”的喜悦,反而开始烦恼,没有办法把精力百分之百投入到古建筑研究中。于是,他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申请提前退休,专心钻研《营造法式》。

退休后,王永先出版、发表了多篇论文、专著,还在太原师范学院担任特聘讲师,开设《中国古建保护与修复》课程。虽然非常努力,但他发现,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受众依然十分狭窄,很多时候只有从事相关专业的人会看古建保护专著,怎么才能让普通人也能了解古建筑?

斗拱旁的梁思成

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王永先认为,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载体,不应该只成为一门小众的学问,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古建背后的传统之美。

今年4月,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抖音账号“古建筑斗拱学堂”上开启“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系列短视频,讲解各种构件的特点。王永先解释说,之所以取名为“斗拱学堂”,是因为作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主要的骨骼和精华部分,斗拱是中国古建筑这顶皇冠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他希望能够以斗拱为切入点,让更多人逐步了解古建筑的整个精髓。

150万人次跟着王爷爷“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

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新账号。早在2019年,王永先就曾通过抖音发布过一些“营造法式”的介绍内容,但很少出镜。相比之下,这次的视频不仅兼顾了构件详解,还特别拍摄了实地案例。王永先的生活节奏似乎也回到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忙着跑各处古建。

70多岁的他,已经爬不动柱子、上不了房梁了,但聊起歇山顶、栌斗等古建筑构件,依然兴致不减。过去一个多月,超过150万网友观看了这个系列的短视频。王永先对此又惊喜又欣慰,他说,很多古建筑分布都比较散,大家要实地去一趟不容易,但通过短视频这种形式,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让各地的网友感受到它的风采。

更让他感动的是,账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粉丝都是90后、00后,甚至还有10后。有一位年轻妈妈留言告诉他,自己两三岁的女儿每天都要追更斗拱课。粉丝们喜欢叫王永先“斗拱王爷爷”,还有不少人留言说,王爷爷有些神似梁思成先生。这些来自后辈的鼓励和肯定,更坚定了王永先的信心。他希望,通过短视频、直播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从而培养一批愿意从事古建筑修复的传承人。

王永先给自己的斗拱空中课堂设立了一个教学目标:“不仅是文物,还有文物保护的整体方法,都传承下去。让大家再游览古建筑时,不仅是看热闹,更能看出门道。”王永先说,等到有一天大家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那他的工作就没有白做,他相信:“如果更多人都来传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会更加文化自信。”

编辑 马岩

网友看法

1、网友新知传习阁:一辈子一生情。

2、网友韩金聊社会: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王永先认为,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载体,不应该只成为一门小众的学问,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古建背后的传统之美。

3、网友如烟语:为斗拱王爷爷点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