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3月24日,俄罗斯举国为22日莫斯科近郊恐怖袭击遇难者哀悼。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俄联邦政府、俄联邦委员会、俄国家杜马等建筑均降半旗致哀,多处电子屏幕和广告牌都换成了寄托哀思的烛光图案,绵绵阴雨更令气氛显得沉重。
大量民众冒雨前往刚遭遇恐怖袭击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现场排起长队,有人闭眼祈祷,有人低头哀悼,有人泣不成声……献给遇难者的鲜花、蜡烛、毛绒玩具和糖果等堆满现场,其中还有写给恐怖分子的愤怒文字——“人渣!我们绝不原谅!”
“试图躲在柱子后面的人可能都死了”
“克罗库斯城”音乐厅位于莫斯科州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紧邻莫斯科环城公路,是俄罗斯举办演唱会的知名场馆,可容纳6200人。恐袭发生当天,这里原计划上演一场俄老牌摇滚乐队“野餐”的演出,门票销售甚是火爆,仅剩数十张门票未售出。
当晚约8时,在演出即将开始、观众正陆续进场时,数名身穿迷彩服的持枪恐怖分子进入音乐厅,对准备观看演出的人们进行“无差别”射击,泼洒易燃液体纵火,致大量人员伤亡并引发火灾。俄罗斯总统普京23日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时将该起袭击事件定性为“血腥恐怖袭击”。
“所有试图躲在柱子或桌子后面的人可能都死了——大约有30人,包括我的朋友。”当晚负责为“野餐”乐队拍摄视频的摄像师斯莫利亚尼诺夫对俄媒表示,他曾试图向人们解释不该躲在柱子后面,但他们惊吓过度,没能听进去。枪响前,斯莫利亚尼诺夫正和他的摄影师朋友在音乐厅入口处聊天。斯莫利亚尼诺夫回想其幸存的原因时说:“退到大厅中央的决定救了我的命。”
“我倒在地上装死,而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可能已经死了”,另一名幸运躲过恐怖分子攻击的女性在回忆这段凶险经历时仍心有余悸。当时,袭击者发现了她和其他几个人,并在她们逃命时开枪。她说,当时大火在楼内肆虐,她躺在靠近门的地方,好几分钟后才爬向出口,保住了命,但被烧伤了。
据俄联邦侦查委员会24日通报,本次恐袭事件已造成137人死亡,含3名儿童。该委员会早些时候通报称,初步数据显示,(遇难者)死亡原因为枪伤和燃烧烟雾中毒。
俄称疑犯试图逃往乌克兰
俄方在恐袭事件后迅速采取行动并很快抓捕了11名犯罪嫌疑人,包括4名直接参与袭击者。俄联邦安全局23日表示,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恐袭后试图乘车逃往俄乌边境并入境乌克兰,最终在俄布良斯克州被捕。普京随后在电视讲话时指出,犯罪嫌疑人企图躲藏并逃往乌克兰方向。根据初步信息,乌克兰一侧为他们准备了穿越国境的“窗口”。
23日晚,4名直接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被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带回莫斯科审讯,他们分别是米尔佐耶夫、拉沙巴利佐达、法里杜尼和法伊佐夫。据俄媒报道,25日凌晨,莫斯科巴斯曼区法院已批准对4人羁押候审,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羁押至5月22日。俄侦查委员会指控其从事恐怖主义袭击并致人死亡。如罪名成立,他们将面临终身监禁。
关于案件调查的重点,普京在23日发表电视讲话时提到,俄联邦安全局和其他执法机构正在努力查明恐怖分子的全部同谋,即那些为恐怖分子提供交通工具、设计从犯罪现场逃匿路线、准备和藏匿武器及弹药的人。
“这不仅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怖袭击,而且是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针对和平民众的大规模谋杀。”普京表示,这一犯罪行为的所有实施者、组织者和策划者都将受到公平且不可避免的惩罚。“无论他们是谁,受谁指使,都将被绳之以法。”
恐怖袭击现场的搜救工作仍在继续。据俄紧急情况部消息,重型机械已入场并对受损建筑进行拆除和清理。莫斯科州州长安德烈·沃罗比约夫23日晚间宣布,恐怖袭击现场的救援行动已完成,但搜救工作仍在继续,“还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全清理废墟”。
在全力救治伤员、清理现场的同时,俄社会各界积极为恐袭事件受害者提供全面保障。俄联邦航空运输局和俄铁路公司均已宣布,将为恐袭受害者、遇难者及其亲属提供免费运输服务。俄多家银行也表示取消恐袭受害者和遇难者的还贷。俄红十字会等机构正在为受害者和遇难者家属组织捐款。此外,俄罗斯联邦生物医学署也宣布,心理学家将为遇难者家属提供帮助,“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是极其困难和痛苦的”。
“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所有者——克罗库斯集团24日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被恐怖分子脏手毁掉的东西将会被修复”。
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尽管发动袭击的犯罪嫌疑人均已落网,但幕后黑手尚不明晰。有分析认为,本次恐袭事件发生在俄乌冲突持续、俄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之下,距离普京赢得选举仅不足一周,时间节点异常微妙。
综合俄方已公布的调查情况和俄媒报道,俄社会目前更倾向于认为乌克兰方面“难逃干系”,这一方面是基于犯罪嫌疑人试图逃往俄乌边境的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火速为乌克兰做无罪辩护的“可疑举动”。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扎哈罗娃24日表示,在恐袭案件调查完成前,美国为乌克兰辩护的任何言论都应被视为“犯罪证据”。有俄媒评论称,美国的反应速度“不寻常”,恐袭事件发生仅3小时便发表了“有意义的评论”。美国记者斯蒂芬·加德纳也表达了类似质疑,称拜登政府立即宣称乌克兰没有参与恐袭,让人想起其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后的言论。当时,美方也很快便确定“非乌克兰所为”。
俄方还认为以美国为主推动的有关本次恐袭系“伊斯兰国”所为的说法“立不住”。在俄政治学家谢尔盖·马尔科夫看来,本次袭击手法明显有别于“伊斯兰国”的传统做法,即劫持人质、提出诉求、要求谈判等。美国陆军退役中校丹尼尔·戴维斯也认为,恐怖分子的行为不像“伊斯兰国”风格,他们被捕时没穿自杀式背心,他们这么做是为钱而非宗教。“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总编辑西蒙尼扬直言,他们发明了一场“打着其他旗号”的可怕行动,以便将实施者冒充成“伊斯兰国”成员。
与此同时,部分美西方媒体先是报道称,“伊斯兰国”已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当带有“伊斯兰国”宣传机构制作发布的信息、以恐怖分子第一视角拍摄的袭击现场视频流出后,相关媒体将其作为“伊斯兰国”发动袭击的又一力证。
本次恐袭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反对恐怖主义、谴责恐袭行为的立场高度一致。至于本次恐袭的幕后真凶,则仍待进一步调查。
(本报莫斯科3月25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遥远)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