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暗财经

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意义与影响

来源:华夏经纬网 时间:2024-11-25 03:13 阅读

大陆商务部日前宣布就台湾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展开贸易壁垒调查。从经贸面向分析,“让利”得纠正对台湾业者则是严重示警,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未来能否承受强风巨浪将面临考验。

不过经济是下层建筑,从上层建筑的政治尤其是两岸关系切入则将是另外一番样貌。大陆收紧对台贸易有其本质性的意涵,表示对台政策出现方向性的转变,“让利”将不再是主旋律,民进党若继续操作“仇中恨中”的社会氛围,再加上外部有美国基于与中国竞争的刻意搅局,则台海战争危机的确可能升高到最终难以避免。

中文 “危机”一词是危险与机会的一体两面,反映中国文化“福祸相依”的战略观。上层建筑是由下层建筑所决定;因此大陆对台贸易收紧虽将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加重两岸关系紧张,却有机会促使台湾人民反思“台独与和平不能共存”的逻辑。如此短期的不利反将有利于长期的社会建构,避免两岸在敌意驱动下陷入战争死巷的命运。

两岸的身分认同是“竞争者” 并非“敌人”

本文探讨两岸关系的关键词是“社会建构”与“敌意”。依据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行为者的身分认同有三种文化,分别是朋友特征的 “康德文化”、竞争者特征的 “洛克文化”与敌人特征的 “霍布斯文化”。而行为者对对方的身分认同,是透过教育、媒体、文化交流与互动…等社会建构作用而形成。可以固定,也可以转变。

两岸基于内战的延续,身分认同原本是 “霍布斯文化”,也就是互相视对方为敌人。但自从1990年台湾撤销 “动员勘乱令”,大陆也提出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后,两岸身分认同就转变为竞争者的“洛克文化”。

这是两岸关系本质上的转变,两岸因此能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沟通与谈判,并签订相关协议。除了不断增加的贸易与投资外,民众之间的观光、旅游与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岸“非敌人”的关系。2015年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会面,使两岸的和平互动达到历史高峰。

为了使两岸从“洛克文化”进一步向“康德文化”发展,大陆推动一连串政策,2010年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即为范本。为保护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台湾有高达数千项商品并未对等地开放大陆进口,而大陆基于“让利”原则并未表示异议。

然而两岸愈来愈密切的社会氛围,使激进“独派”担心 “和平统一”成为无法扭转的路线,因而不断宣扬“中国是敌人”论述,并将 “中国统一”扭曲为“台湾被并吞”。陈水扁主政时开始推动“去中国化”,蔡英文进一步否定九二共识,并透过修订“国民教育课纲”颠覆学子的“中国人”认同,企图铺陈 “天然独”温床,打下永久执政的社会基础。

因此民进党当局极不乐意见到两岸的交流互动。三年的新冠疫情给他们合理借口,即便疫情结束,仍迟迟不愿开放民众组团到大陆观光。虽然法无明文,他们仍常用社会观感、避免被统战甚至“查水表”来阻止,例如退役将领到大陆开同学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合法交流。

最明显的例子,是日前台北市民进党议员严厉批判,敦化小学合唱团在校园内拍摄“我们同唱一首歌”影片并登上春节晚会。还有监察委员表示,将调查有无违反“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规定。即便最后调查不违法,也制造出寒蝉效应,让学校或团体不敢再与大陆交流。

民进党透过执政优势,掌控教育及媒体,引导社会深化“中国是敌人”的认知。既然是敌人,任何交流都是错误、不道德与不应该的。这因而发生年轻学生在捷运上咆啸责骂穿飞行夹克的老者,即便这位无辜的受害者只是作家,而不是学生误以为的退役将领。

从理论分析,民进党社会建构的操作,就是在阻止两岸身分认同从“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过渡,并反向拉回到“霍布斯文化”。他们期望两岸回到以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时代,以关闭台湾人民视野,满足其政治利益。

但敌意不断孳生非常危险;视对方为敌人很容易因“自我实现的预言”而让战争最终发生。面对军事实力十数倍的对手,战争结果可想而知。激进“独派”因此不断宣称渡海攻击非常困难,强调大陆不敢打台湾,以补强其论述弱点。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对手后更是如获至宝,将论调转变为 “美国会帮忙,中国不敢打”。但如果人民质疑美国“将台湾乌克兰化”,则论述又要破功。因此民进党主席赖清德才会那么强烈地批评“疑美论”是危险的。然而危险的不是台湾人民,而是民进党政权。

大陆贸易政策收紧后的可能效应

民进党操作“中国是敌人”的社会建构不仅在法律上无依据,社会现实也并非如此。两岸投资与贸易关系极为密切,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2022年顺差高达1,565亿美元。然而媒体对大陆惯常的负面报导让台湾人忽视这事实,或习以为常的以为理所当然。

这表示民进党一方面利用大陆期望两岸关系朝“康德文化”发展的善意,另一方面反向操作“霍布斯文化”以获得政治利益。因此中国大陆启动调查台湾贸易壁垒,就如同响应美国竞争不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样,同样是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战略转变。意味大陆暂时无意强求两岸进入“康德文化”,而是在“洛克文化”中做好竞争。至于未来是否也向“霍布斯文化”移动,就看台湾的回应。

大陆这次操作有其巧妙之处,透露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战略意涵。首先,启动贸易壁垒调查是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符合国际贸易惯例。这将批驳美国透过“全球话语权”将大陆描绘成“经济打压”的媒体操作,让全球得知到底是“谁占谁便宜”。如此即便是美国鹰派议员,也很难着力批判。

其次,透过WTO代表团通知台湾而不是以往双边谈判的机制,让民进党原本认期望“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国也必须和我谈判”的操作落空。讲白话就是:你既然不当我们是朋友,我们就好好竞争。大陆对外贸易谈判经验远比台湾丰富,台湾谈判团队能否应付,将不乐观。

第三, 2455项商品的调查范围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农业与工业产品。经济部官员已表示,之前禁止是因为两岸生产成本不同,为保护台湾农工产业才不开放。因此在WTO架构下贸易壁垒成立台湾就将面临两难:开放大陆商品进口将严重打击缺乏竞争力的台湾业者;不开放则将遭报复而使台湾原本出口大陆的业者重创。无论哪个选择,都会有一批业者遭到腥风血雨般的贸易屠杀。

这对台湾人民将有重塑认知的效应。下层建筑受上层建筑指导,两岸是朋友、竞争者亦或是敌人关系,并不是政客之间与人民无关的高谈阔论,而是将影响人民生活的行为指引,必须厘清。大陆这次贸易壁垒调查,如果能迫使民进党改变“中国是敌人”论述,重新回到深化两岸交流的轨道,则除少数激进“台独”派落寞外,对两岸人民是双赢。问题是,民进党到底被“台独”意识形态的“道德绑架”有多深,还有反思调整的能力吗?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 罗庆生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

责任编辑:黄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