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神奇的,它的魔力是巨大的!”
说这话的是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他已经在密切关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与进展。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强度更强、时间更长、影响更为显著。此轮厄尔尼诺的出现,将继续导致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
“这次厄尔尼诺肯定不是一个弱的事件,纵观全球动力模式预测结果,我们即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周兵说。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厄尔尼诺警报,宣布这一气候现象已经出现,预计到秋冬时节会达到中等至强程度。
此前,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评估报告说,持续三年的异常顽固的“三重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报告预测,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概率高达98%;这五年气温平均值高于过去五年的概率也为98%。
2023年6月10日,据天气预报,上海当天气温直冲35℃。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图
今年是厄尔尼诺的发展年,其影响我国主要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直接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产生作用。前期,华南等地的高温,某种程度就是厄尔尼诺发展的一种响应,厄尔尼诺发生时加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使华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极端高温。
尽管没有任何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其影响部分取决于一年中的季节进程和多个系统的综合配置。但周兵通过对比分析1950年以来逐月逐年厄尔尼诺指数发现,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那次事件与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强度都极为相似。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给我国带来的高温热浪明显,2009年6月下旬至7月,高温影响我国17个省(区、市)。同时,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等地遭受严重气象干旱。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秋季至2010年初,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叠加了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极端天气的强度、种类以及起始时间都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周兵表示,传统意义上,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在次年更为显著,但对全球气温的拉升更加直接。本次厄尔尼诺突破春季障碍,比预想的进程来得稍早1-2个月,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3年最为明显。国内外各种预测分析显示,2023年或2024年极有可能创造全球新的最暖纪录。根据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最新消息,全球气温在未来五年可能会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这主要受到温室气体的积聚和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强发是不争的事实,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周兵说。
2023年6月10日,上海最高气温将继续冲击35℃高温线,外滩观景平台上,游客用小扇子遮挡炙热的阳光。
以下为专访内容:
高温打破纪录已成“新常态”
澎湃新闻:预计今年主汛期我国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如何?
周兵:国家气候中心主汛期最新滚动预测结果显示,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黑龙江东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广西东部、海南、云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我国各流域的降水状况是: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黄河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太湖流域降水偏多1~2成;长江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
预计今年夏季,除黑龙江中部和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其中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1~2℃,上述地区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澎湃新闻: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是什么概念?
周兵:偏高0.5℃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偏高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全球十年增加0.14℃到0.15℃,平均一年增加0.014℃到0.015℃就是一个变暖的趋势了。对我国而言,我国十年变暖0.26℃,一年平均变暖0.026℃。“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无论从时间尺度、空间范围来说增温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更加防范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要提醒一些危险情境下的高温防范,比如高空作业人员、能源电力安全、农业等。
2023年6月10日,安徽阜阳,市民在街头行走,用手臂遮挡烈日。
澎湃新闻:能否得出高温热浪程度高于去年这样一个结论?
周兵:尽管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变暖,但年际变化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未来某一年就比现在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今年会不会打破去年的高温(纪录)?没有可比性,比如去年的高温主要是南方,重庆等地创造了45℃高温,其他地方也创造了42、43℃的高温,峰值、范围、持续时间等多重因素构成了高温热浪,如果跟去年比较,没有可比性,但可比的是今年跟去年一个大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厄尔尼诺出现后对我国长江流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澎湃新闻:这两年不断有国家级气象站高温超过历史同期甚至历史极值,如何看待这种“新常态”?
周兵:2003年夏季,热浪席卷全球,特别是欧洲,进入6月以来,意大利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6℃至10℃,瑞士气温创200年来最高,法国高温为150年来前所未见。欧洲高温热浪共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其中法国死亡人数接近1.5万人。法国2003年8月1日-20日期间总计有14539例高温相关死亡,其中中暑死亡有1313例,仅占高温相关死亡的9%左右;而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有3004例和1365例,超过总数的30%。
此后,全球各地陆续发生了多次严重的热浪事件,如2006年7月美国热浪、2010年7月俄罗斯热浪、2019年澳大利亚高温等。我国2013年、2017年和2022年相继发生大范围高温热浪过程。因此,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强发是不争的事实,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澎湃新闻:去年人们在经历高温热浪时就有观点称“2022年可能是最凉爽的一年,未来会更热”,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周兵:夏季高温热浪“新常态”并不表明从今往后一年比一年热。2022年我国南方经历高温热浪时,网络传播“2022年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凉快的一年”。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是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误读,也是对气温年际变率缺乏科学理解。提醒公众以科学依据为前提,正确理解长期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也非常重要。
实际上,“2022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刚一爆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就进行应急辟谣,于8月22日21点29分在社交平台发布说明,指出某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原意的曲解,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
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类似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但不是一年更比一年强这样“危言耸听”。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开始显现: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将越来越显著。
2023年6月9日,山东泰安,高温天气,家长在考场外等候考生。
“南涝北旱”的回归
澎湃新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预计会给我国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
周兵: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厄尔尼诺期间,智利中部沿岸暴雨洪涝;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和巴西东北部遭受旱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林火灾害多发;热带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飓风活动显著减弱;北太平洋东部低压增强,异常的暖湿空气涌入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和美国最北端,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岸出现较多雷暴,导致该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
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对我国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
本世纪以来,夏季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有2002、2004、2006和2009年,其中200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川渝和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四川东部和重庆发生严重高温干旱;而同样为厄尔尼诺年夏季,2004年我国气温大范围偏低,和2006年刚好相反。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在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通报里所强调的:“没有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相同的,其影响部分取决于一年中的不同时间。”
综合国外预测意见,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可达到中等以上,明显超过了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两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秋冬季和明年夏季降水的影响可能更加显著。有分析表明,2023或2024年打破全球最暖纪录的概率在增大。
澎湃新闻: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的影响较大,从气温和降水来看具体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的背景也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吗?
周兵:过去三年,尤其是2021、2022年,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而言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情况,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的回归。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长江流域的降水,还要关注我国北方等地可能因此事件带来的干旱现象。例如,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等地遭受严重气象干旱。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背景是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对这次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是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事件,我们会密切关注它的发展动态和强度的变化。
2023年6月9日,北京持续高温“炙烤”模式,午门前撑着遮阳伞的游客。
澎湃新闻:近期我国西南地区高温干旱显著,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我国西南季风的?
周兵: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今年预计今年5-6月份会发展成厄尔尼诺,今年的背景跟2009年的背景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厄尔尼诺发展的年份,目前西南地区的干旱从去年以来断断续续一直在持续,如果西南地区雨季(5-9月份)的降水不能缓解干旱的话,到了秋冬季以后,干旱会更加明显,因为秋冬季本身就是云南的旱季,前期的降水少,春季开始又是干旱,那会非常糟糕。2009年就是这样的情况,干旱一直持续到第二年4月份,2010年随着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以及新的雨季的来临,云南的旱情才结束。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与2009/2010那次事件的相似程度。
着力建设“高温韧性(适应)社会”
澎湃新闻:除了高温,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能力是否足够为城市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撑?
周兵: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难实现精准预报,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此类事件出现时间、地点和强度随机性大。
中国气象局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等基础能力提升,强化早期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走气象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早期预警领域,中国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建立了横向覆盖社会各行业,纵向延展至乡村、社区及个人的防灾减灾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预警先行方面,监测是基础——中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可实现气象灾害快速跟踪、准确定位;预报是核心——中国建立了从分钟到百年的无缝隙精细化预警预报预测业务体系,能实现14种主要气象灾害递进式预警。建立点对点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提醒相关地方政府做好防范应对工作。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
预警信号的及时发布,能让人们避过一场场气象灾害,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获得感。随着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各类因灾损失进一步降低,为生命救援打出提前量,力助全国粮食生产屡获丰收,通过灾害风险管理为经济生产提供支撑保障,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下降……气象防灾减灾的效益和作用不断凸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公众的高度认可,2021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8分,再创新高。探索了极端天气递进式预警预报预测服务模式,开展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强化点对点跟进响应。
另外,为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切实提升暴雨、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横向互通,要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并且要求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社会发布机制。
澎湃新闻:城市、公众各方该如何提前防范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周兵:高温热浪事件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保供、人体健康及人们生活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持续性的极端高温极易诱发复合型气象灾害,迫使干旱爆发速度越来越快,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
应对高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部分,面对极端高温新常态局面,要做好科学应对的预案和充分准备,在建设“气候适应(韧性)社会”行动中,着力建设“高温韧性(适应)社会”。通过多方面建设,使社会包括人、建筑、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做好抵御气候变化带来极端高温影响的准备,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一方面通过不断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高温,把气候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有预警,有评估,把我们的资源准备好,有更好的提前安排,让它科学合理有序,长远建设。
对公众而言,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室外作业时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备好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注意饮食卫生,遇事戒躁忌怒,少食多餐,切忌过饱过腻;外出注意防晒,提高自身防范中风的意识和能力。
网友看法
1、网友太阳升起来29:厄尔尼诺如此强大,天气预报温度也不会超过40度
2、网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勿当:老外提出“厄尔尼诺” 我们来解读…什么时候我们提出,老外来解读。
3、网友落缨3:嗯,烟台的我,在阴凉地瑟瑟发抖,不穿长袖就冻噶啦
4、网友早睡早起我爱你:2021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8分,再创新高。2021年后,我手机预报的下雨天气就没几次准的。
5、网友情深向导:大自然的报复太可怕了。
6、网友水缺:人类能不能造风力来吹走热量,送到七十公里以外的大气层,以此减少活动在地球表面的热量?
7、网友不会游泳的海边人:今年不热吧,今年到今天已经6月14日了,还是很凉快。
8、网友用户8017597693901:这就是人多力量大
9、网友爱笑贝尔2o:我最害怕的就是专家[我想静静]
10、网友手机用户52090820903:赶紧发展绿色的环境保护产品
11、网友喜庆的暖阳Vu:人类破坏自然,自然就会报复人类!看吧!大自然的疯狂报复开始了!
12、网友心飞杨8:专家????
13、网友gwnz:加强监测,科学分析研判,加强交流与合作!
14、网友笑对人生wxm: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气温升高,极端天气频繁。
15、网友用户4342839612487大:大自然的报复太可怕了。
16、网友勇往直前的精灵K7:天气预报准吗
17、网友鹤首: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
18、网友不凡的红树林:少用煤气,多用木柴,减少地下碳的排放
19、网友事士平安:专家离了气象卫星不知道会说啥
20、网友分秒必争星空j:最后一句话大家都熟悉总体可控![我想静静]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