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被网友热议,几次冲上热搜。
从歌词看,这首新歌明显受到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网友纷纷查阅这篇小说,试图解读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弦外之音”。
蒲松龄《罗刹海市》这篇小说,由海客故事和龙女故事两部分杂糅而成。
它讲述了美男子马骥漂流到罗刹国,后又到龙宫的故事。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士;美男子马骥在罗刹国被视为异类,只有在抹着锅灰扮作“张飞”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个小官。而到龙宫之后,那里的审美才算正常,龙王求他为婿。日久思家,最后,马骥带着“数世吃著不尽”的珍宝回到了大陆。
两相比较,罗刹国是蒲松龄着力批判的,而龙宫则是他的理想国。
问题是:身处内陆山东,蒲松龄怎会想到写海上的“罗刹国”?
“罗刹”是梵语音译,指食人恶鬼。“罗刹国”是印度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不少佛教经典都有它的身影。在这些佛教故事中,开头写道:有一马王,名“鸡尸”,相貌端正,身体白净,和五百商人,飘洋过海求觅珍宝。遇到恶风,吹到罗刹国……
而蒲松龄的《罗刹海市》,主人公也姓马,也容貌俊美,也飘洋过海,也遇到飓风,也被吹到罗刹国。
由此可见,蒲松龄的《罗刹海市》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的这些佛教经典就被翻译成中文,通过“俗讲”而广播于民众。到了蒲松龄生活的清代时期,这个起源于印度的罗刹国故事就已经落根中国民间,成为“常识”。故此,蒲松龄才能够加以借鉴,写进小说。
刀郎在《罗刹海市》一开头写到: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美丰姿少倜傥,但没有交代马骥为何来到罗刹国。这在小说《罗刹海市》中,一开始就写明了:
马骥是商人之子。姿容俊美,风度翩翩,和艺人同台,用锦帕缠着头,漂亮得像个美貌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绰号,但父亲衰老,不能再奔波了,就让他接班了。他对马骥说:“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有一次,马骥跟着别人漂洋过海做生意,不想船被飓风吹离,漂了几天几夜,这才来到罗刹国。
马骥子承父业这个人物设定,明显和佛教故事里的不同。其实,这处改动,有蒲松龄自己的人生经历在里面。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从明代中叶就开始了,山东自明代开始,工商业一直发达。盐业、冶铁业、棉花、陶瓷、琉璃,在全国都数一数二。蒲松龄家乡淄川,“治丝帛,业香屑”,不乏大商贾的身影。蒲松龄的父亲蒲槃,从小醉心科举,但“操童子业至二十余年”,屡试不第,而此时家境越发贫苦,再也折腾不起,只好做起了商贾,不想,没过几年,家境竟因此而殷实,“乡中称为素封”,素封,就是虽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
蒲槃经商之余,不忘经史,“博洽贯,宿儒不能及也”。其长子早丧,四十余苦无子,平生所得金钱辄散去。后连生四子,但此时家中已没有多少积蓄,请不了老师,他只能罢贾习儒,亲自教导儿子们,家境由此败落。
蒲松龄在《罗刹海市》中给马骥安排了一个商人之子的身份,不无他自己的影子。小说中,年老的父亲在退休前对马骥说:“数卷书,饮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读书有什么用?不能当茶喝,也不能当衣穿,不如继承我的工作,去做一个商人吧。这样的言辞,藏着蒲松龄读书经年却科举不售的自嘲。如果当年,他的父亲也让他子承父业去经商,而不是习儒,蒲松龄以及蒲家的境遇,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校对 盛媛媛
网友看法
1、网友真的很適合:[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2、网友美家布艺:转发了
3、网友Q皇后院了:转发了
4、网友金融美学家:转发了
5、网友十月枫叶1968:转发了
6、网友快乐北镇2g0:转发了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