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作者 宋晨
10月31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博士乘组”凯旋而归,离不开航天科技为神舟十六号的回家之路保驾护航。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电源稳定可靠
神舟十六号与空间站经过分离准备和分离撤离后,还要独立飞行多圈,进入返回准备、返回再入和回收着陆阶段。
在返回再入期间,飞船的轨道舱、推进舱、返回舱三舱“忙着”分离,其电源家族“四兄弟”中的“大哥”主电源、“二哥”应急电源和“三哥”返回着陆电源也“忙着”并网供电。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为确保各个任务阶段能源的充足供给,飞船配置了舱段间的并网供电功能,此阶段的并网供电可确保返回过程能量供给的高可靠及高安全需求。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前,“二哥”应急电源开始参与并网供电,它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在主电源发生故障时挺身而出,助力飞船安全返回地球。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太阳帆板结束使命,“大哥”主电源停止工作,为飞船保驾护航的接力棒传到“三哥”返回电源手中——从穿过黑障区,到打开降落伞,直到最后的平安降落。
“四弟”火工品电源也身兼重任:为轨道舱和返回舱的火工品提供能量,助力三舱分离、弹伞舱盖、抛防热大底等关键步骤顺利实施。“四兄弟”既协同又接力工作,为航天员安全返回保驾护航。
通信实时畅通
在神舟十六号“回家”过程中,航天员与地面的联系以及航天员身体健康情况都是地面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介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中继终端是空间站与地面建立通信联系的重要通道,航天员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生活的状况、与地面的通信以及地面对天和核心舱的测控都是通过中继终端来实现的。
完成在轨任务后,航天员的工作室从天和核心舱转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研制的升级版中继终端接续工作。中继终端通过与天链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搭建了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
地面与飞船、航天员的通信,地面测控信号的传输都需要通过中继终端搭建的“通信鹊桥”来完成。当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的时候,安装在推进舱上的中继终端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可以提供核心舱各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隶属于核心舱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整个核心舱的“智慧大脑”,与核心舱有关的所有信息都需要汇集到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最终通过中继终端传回地面,供地面的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降落安全平稳
神舟十六号凯旋归家,“神舟大伞”绽放天地之间,红白伞花绚丽无比。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神舟大伞”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用于降低返回舱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护佑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它的研制过程复杂且严谨,需经历上百道流程。
巨型降落伞是个“庞然大物”,体态却十分轻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其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家用冰箱。
不过,软软的降落伞并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而是要整齐有序地将降落伞的伞衣、伞绳和连接吊带等部件装进伞包内,使之保持一定的几何形状。这就涉及一项听起来简单但技术含量很高的不可逆工作——包伞。
正式包伞之前要进行晾伞,用于释放材料内应力和清理多余物;然后依次进行叠伞衣、梳理伞绳、整理伞包、装填降落伞、封包、称重,最终将12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变成一个只有约200升的伞包,完成进伞舱前的最后工作。
网友看法
1、网友潇洒柑桔EX:确定这是北京日报发表的?“凯旋而归”小学生都不会犯这种语句错误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