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暗财经

俄乌冲突如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11-21 23:33 阅读

俄乌冲突,影响到了荷兰的格罗宁根气田及其周围居民的“命运”。图为格罗宁根一景。(视觉中国/图)

2023年2月24日,俄乌冲突一周年当天,尼克·薇舍(Nienke Busscher)听到一个“好消息”,她所在的荷兰格罗宁根省议会,公布了一项关于当地天然气田的调查报告,结论显示,格罗宁根气田的开采对地方环境和安全产生重大损害,该气田很有可能在2023年关停。

这一结果让当地居民足足等待了三十余年。薇舍是当地一家叫做“知识平台”的民间组织负责人,平台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关于格罗宁根气田的环境信息报道和研究信息。

格罗宁根气田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田,为了该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政府倾向保留气田,但居民坚决要求关停,双方不断拉扯。但在2022年发生俄乌冲突后,战争却成为了当地居民维权的最大障碍。

“议员告诉我们可以将气田的供应减到最小,但必须保证随时可以开启,防止电力短缺。” 薇舍说,在整个荷兰,为了应对俄乌冲突后的能源危机,取消了对燃煤电厂的限制,使用高污染矿物来确保供电安全。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对俄罗斯实施了大量经济制裁,作为对其发起战争的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裁的力度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罗斯的经济稳定,但代价是让世界经济失去了“弹性”。

尤其是能源方面,欧盟从2022年8月开始禁止从俄罗斯购买煤炭,12月起不再从俄罗斯进口大部分原油,2023年2月停止进口俄罗斯成品油。欧盟和七国集团以及澳大利亚于2022年12月还对俄罗斯通过海运出口的原油设定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

“能源危机”被端上全球政治的谈判桌,上一次还是1970年代。

关闭欧洲“最危险”的气田?

1959年,荷兰人在格罗宁根省的斯洛赫特伦发现了一座天然气田,“这对国家能源供应极为重要”,时任荷兰经济大臣德普斯(De Pous)向全国宣布。

欢欣鼓舞的政府成立了一家名为NAM的能源勘探企业(Netherlands Petroleum Company),股东包括荷兰政府、跨国能源企业壳牌以及埃克森美孚。

此后,NAM一直是荷兰甚至欧洲最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商。根据荷兰议会调查委员会在2023年2月24日提交众议院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60年里,格罗宁根的天然气开采为荷兰带来了超过3630亿欧元的收入。

但能源开采的后遗症随之而来。

1970年代,当地地表发生沉降,这是天然气开采的正常现象,人们并不过分担心。1986年在非地震带的阿森地区发生了地震,人们才开始怀疑可能与天然气田有关,但NAM以及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都否认了两者的关联。

此后地震越来越频繁,“居民们时常能听到茶杯在橱柜里乒乓作响”,薇舍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气田抽气后,原本充满天然气的孔洞没有了填充物,极易诱发地震。

2006年8月,当地发生了一场3.5级地震。2012年,又是一次3.6级地震,对当地建筑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一次,索赔的居民不再是几十、几百个,而是成千上万地涌入当地政府和NAM,事件引起了全国重视。

直到2018年,政府开始集中处理索赔,为此,议会成立了格罗宁根采矿损害研究所,据该机构统计,仅2021年,就收到了超过45000份索赔通知,最多的一年里发生了百余起地震。

“这让居民生活在巨大的恐慌中,他们担忧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恐惧甚至让一些人患上了精神疾病。”格罗宁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汤姆·普梅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普梅斯从2014年起协助地方进行损害评估工作,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创伤研究也被纳入上述调查报告。

普梅斯说,地震还损毁了当地古迹,比如格罗宁根市市政厅,就是一座建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附近不少风景名胜都装上了加固支架。

上述议会调查委员会提交众议院的调查报告也指出,截至2023年初,当地已有超过267000起损坏索赔,7000余所房屋成了危房,损失还不包括已经被加固的8000多座建筑和等待加固的12000多座建筑。

2020年,议会发起了一项调查,查证前任政府是否掩盖了天然气开采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上述报告正是这一调查的结果。

原先的计划是,政府将于2023年10月前彻底关闭这一气田。但2022年2月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打乱了这一计划。欧洲天然气供应吃紧,荷兰政府开始重新评估气田的储量,这让当地居民忧心忡忡。

“我们希望这是最后的清算,以前的做法是不道德的”,薇舍说。在她看来,尽管政府至今已经拨款88亿欧元用于赔偿,但这比起NAM和政府的获利显得不值一提。

“能源安全”重回国际台面

类似格罗宁根的气田在欧洲并不少见。这类“公私合营”的商业模式在荷兰语里被称作“Gasgebouw”,合作伙伴就天然气开采、运输、销售和收入分配等问题达成协议,类似于特许经营权。

据上述调查报告指出,该气田一直是欧洲最大的供气气田,即使在开采半个多世纪后,该气田的天然气储量仍然超过4500亿立方米,价值约1万亿欧元。

2013年,格罗宁根的产量约为每年540亿立方米,约占欧洲天然气需求的10%。NAM在2022年预计,格罗宁根每年的开采量可比目前多出约500亿立方米,可以立即上线的额外流量和德国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的46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完全可以解决俄罗斯撤出欧洲后的天然气短缺问题。

莫斯科削减天然气供应,全球能源价格飙升。荷兰议会开始讨论要求气田继续开放,而且还要求更加积极地进行钻探。欧洲再一次感受到了“能源危机”。

“俄乌冲突把全球的能源供应链都打乱了。结果就是2022年能源价格一直在高位”,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为了保持能源供给的稳定可靠,能源供应国和购买国往往相互绑定。以俄罗斯与欧洲为例,双方在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中的相互依存度极高。

根据壳牌公司发布的《BP世界能源2022年统计》,截至2021年底,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以4.04亿吨、略高于800万桶/天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击败沙特阿拉伯和美国。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出口量接近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出口量的两倍。

十几年来,俄罗斯最主要的能源市场是欧洲,俄罗斯有53%的石油和83%的管道天然气都卖给了欧洲。相应地,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商,欧洲有30%的原油、超过38%的成品油以及45%的天然气进口都来自俄罗斯。

2022年下半年起,俄罗斯输往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大幅下降,相关数字还将继续下降,这无疑是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全球能源贸易最大的危机。

“这对欧洲、俄罗斯而言是双输的结果”,林伯强解释,双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新的稳定的合作伙伴。

对欧洲而言,其主要能源是由管道输入进口的,只需拧开阀门输送即可,价格相比需要航运输送的原油以及超低温液化的天然气低了不少。高企的能源价格,尤其是用于发电的液化天然气,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并提升通货膨胀。

对于俄罗斯来说,远处的客户意味着更高的运费、更长的航程、更便宜的报价。比如在天然气领域,就必须建造新的输送管道,来替代原先出口欧洲的份额。

更糟的是,供应链的剧烈波动还会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在林伯强看来,除了俄罗斯、欧洲,诸如中国、日本等能源进口国同样受到影响,不得不采购高价能源、应对能源危机导致的高通胀,“除了美国和OPEC这样的能源出口国,几乎没有赢家”。

国际能源问题的权威研究者、标普副董事长丹尼尔·尤金在近日向媒体指出,新的全球“石油地图”已经形成,印度等国成为俄罗斯产石油的最大进口国,欧洲选择了中东石油。但中东传统的轻质油与俄罗斯的乌拉尔重质油需要不同的炼制设备、配套零件以及技术,这给双方都带来更高的成本和危险性。

“此前被欧洲等主要国家已经忘记的,能源安全保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尤金谈道。

“制裁悖论”

导致能源市场动荡的直接原因是制裁。

自2022年开始,欧盟、美国等对俄罗斯经济全方位实施制裁,包括禁购俄罗斯能源、将俄罗斯银行踢出国际清算电报系统(SWIFT)、冻结俄央行资产、禁止俄罗斯进口高端零配件等等。

前期的制裁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能源领域。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2022年俄罗斯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明显下降。IEA预测,其在国际天然气贸易中的份额将从2021年的25%基本减半至2023年的13%,在欧盟天然气需求中的份额将从40%暴跌至仅10%。

制裁的目的是让俄罗斯必须以极低的价格来进行能源交易,剥夺其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定价权,进而削弱其国家财政状况和为战争融资的能力。

对俄罗斯这样以能源为主要收入的国家而言,最有效的经济制裁就是对能源“下手”。2022年12月5日海运原油出口禁令开始实施,欧盟、七国集团和澳大利亚同意将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上限设定为每桶60美元,并随价格波动使其每桶价格较竞争对手低20至30美元。每两个月调整一次具体价格。

然而,俄罗斯原油价格在2023年的1、2月基本低于60美元/桶,这意味着原本无法与俄罗斯进行交易的欧洲公司,如今反而可以为其提供航运、金融和保险等次级服务。60美元的价格相比2022年动辄100美元以上的高位折价不少,但仍然在俄罗斯的忍受范围内。2019至2021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始终在60美元上下徘徊。

有研究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样限价,“某种程度上是欧洲在能源问题上的妥协。”

2022年高企的原油价格,让俄罗斯的财政情况远好于预期。据塔斯社2月20日报道,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202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2.1%,总量为151.46万亿卢布(约2.05万亿美元),好于俄央行此前预期的3%,以及IMF预期的2.2%。

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表示,这一表现主要得益于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部分的增加,使得俄罗斯当年的财政总收入达到28万亿卢布,比预计高出2.8万亿卢布。战争同样导致当年的财政支出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

从2022年2月俄乌冲突开始后,国际油价一度上涨至140美元/桶。5月下旬,随着欧洲对俄“禁油令”落地,油价始终在120美元上下。下半年,美国多次释放储备能源,加之欧佩克+增产,国际油价才出现明显回调。

据俄总理米舒斯京2022年11月29日公布的数据,俄罗斯在2022年预算中设定的原油价格为每桶44.2美元,而当年1—11月的平均价格超过78美元。俄罗斯每年为原油设定目标价,是为了保证当年财政的稳定运行,目前看来,至少俄罗斯安稳度过了2022年。

“设置价格上限的目的是让俄罗斯能够在低价的前提下,稳定向国际市场提供能源。”伊丽娜·雅丽金娜(Irina Yarygina)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雅丽金娜是俄罗斯财政金融大学教授,苏联时期她曾担任国家对外贸易银行的经济学家和副总经理。

她表示,目前俄罗斯占到全球石油供应的10%左右。如果完全禁止俄罗斯进入市场,可能导致能源价格大幅攀升,反而对欧盟和美国等经济体造成负面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2022年多个发达国家高居不下的通胀。

这就导致制裁政策产生矛盾,因为实施制裁的一方要兼顾“压低能源价格”和“确保稳定供应”两个相反的目标,制裁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为经济制裁而让被制裁国改变行动的例子,历史上非常罕见。”雅丽金娜解释,在她印象中,因为苏联解体,1990年代的俄罗斯能源经济曾有一次濒临崩溃。

“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完全不一样,俄罗斯经济的韧性要强很多。”

寻找能源、金融的替代者

面对最新的限价制裁,俄罗斯选择减产回应,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2月10日宣布,俄罗斯3月将把每日原油产量下调50万桶,减产大约5%。

更好的方式是寻找新市场。俄罗斯在2022年已经这么做了。

中国海关总署1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8625万吨,相当于每天172万桶,同比增加8%。

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公司Kpler估计,中国在2023年2月的进口量将接近562万桶/日。据该数据商计算,2022年中国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数量分别飙升了2.6倍和2.4倍,进口俄罗斯的煤炭量激增了20%,达到6806万吨。

增长最快的要属印度。2022年西方制裁俄罗斯能源后,印度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石油的最大客户。路透社报道,在2023年1月份,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创纪录的140万桶/日的石油产品,自2022年12月以来增长超过9%。

据俄罗斯媒体近日援引印度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印度2022财年的前10个月里,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较此前激增了近400%。增长的原因是其选择了“抄底”,以折扣价购买了大量俄罗斯原油。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80%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

美国政府曾一度对印度大幅购买俄罗斯原油的行为表示不满。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为印度的购买决定辩护说,为印度人民争取最好的交易是他的道德义务,因为大部分人无法负担过高的能源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交易中大部分是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路透社2022年7月曾报道,印度超科集团在一次与俄罗斯的煤炭交易中,使用人民币向俄方付款,支付总价为1.73亿元人民币,而收款的是这家俄罗斯企业在阿联酋迪拜的分部。

俄罗斯央行顾问委员会成员雅罗斯拉夫·利萨沃利克(Yaroslav Lissovolik)向南方周末表示,过去几年中全球经济的一个深刻变化,是“美元霸权”的减弱,以及人民币货币体系的崛起。他建议金砖五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推出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SWF)平台,建立起完整的区域货币体系,兼具向成员国放款、融资的功能。

根本目的是,为成员国产业的长期投资提供有利条件和深度金融市场的服务。

由于欧美日的金融制裁,俄罗斯在出口结算中,美元和欧元计价已经大幅下降。据俄罗斯央行的数据,2022年1月美元为52%,欧元为35%,到9月分别降至34%和19%。

由于欧盟、美国等对俄罗斯产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禁运措施,俄罗斯产品转向了亚洲等市场,直接增加了人民币计价的规模。

“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已经在不断前进,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国家去美元化,使得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被迫加速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提醒,人民币同样还要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汇率一定会受影响,甚至有可能遭遇美元的围追堵截。”

(特别鸣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对本文的帮助。)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 吴非 南方周末实习生 贾梦雅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