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创意
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60‰。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据媒体梳理,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杨凡曾在中国新闻周刊撰文,探讨中国人口负增长下的影响及应对。
中国人口正经历前所未有大转折:
负增长如何应对
发于2022.8.15总第105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当前,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2022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提出,中国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现人口负增长。8月,国家卫健委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负增长的新局面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尽早规划、积极应对。
人口负增长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低生育率,这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变迁、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逆转。目前,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经历的人口负增长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积累起了巨大的人口负增长惯性。在此背景下,人口再生产类型最终将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状态,人口负增长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不同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影响的方向最终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机制还需依赖于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但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两者能够并存,是目前已知的事实,虽然各国之间的差异很大。学界对人口负增长如何影响经济结论不一:有观点认为其影响是不利的,包括人口减少带来劳动力减少和年龄结构老化、经济增速下降、有效需求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企业利润减少以及储蓄和投资减少等;也有观点认为,其对经济增长有利,当人口负增长时,劳动力投入减少,引发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还有观点认为,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确定,各个国家地区异质性很大。
总体来看,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不必过于恐慌,但一定要及早规划、积极应对。其他国家的经验已表明,人口负增长一旦出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面对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这一无法避免的趋势,需要积极筹谋,转“危”为“机”:
第一,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应尽快研究和制定中长期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与人口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第二,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劳动供给。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女性就业。
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人口质量红利。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充分吸收大幅增加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地区差异,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有效配置。人口负增长的状况在城乡、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充分加以利用,全面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市民化的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在地域间的转移与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第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负增长的经验,积极做好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海外华人回国和外国人士来华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第六,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有利于释放生育潜能,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七,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考虑。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往往会伴随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起单纯的人口数量下降,许多专家学者更担心的是“未富先老”“快负快老”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所以,要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积极老龄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
作者:杨凡
网友看法
1、网友秦观鹊桥仙: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