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暗财经

榆林“非遗大集”人流量达60万人次

来源:文化艺术报 时间:2024-11-22 09:55 阅读
在榆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设立了“非遗大集”,现场热闹非凡 刘燕郡/摄60万人涌进榆林大街的五点思考文 | 贺世强

2月16日—20日,在榆林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年会中设立了“非遗大集”,人流量达60万人次,有来自山东、河南、四川、陕西4个主宾省在内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多个非遗项目和500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非遗项目来到具有明清风格的“六楼骑街”榆林老街进行展演。

大集期间,榆林老街有了多少年未有的“人挨人”“人挤人”人头攒动的现象,迫使年会组织方不得不采取限流来控制人员进入榆林老街,以免踩踏。人们仿佛一下子又看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过年赶集的场景。 什么原因让这一现象再生呢?

多年来,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榆林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气油盐富集一方,即使三年的疫情,也没有对榆林经济形成压迫性的威胁——2022年,榆林GDP为6543亿元,是陕西经济的第二个增长极,全国地级市第42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富裕地区,尽管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的公共文化的承载量却很少。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刚刚验收通过,榆林三馆正在建设中,长城、黄河、长征三大国家公园建设才刚刚起步。大众对文化需求仅靠榆林剧院的惠民演出、非遗小剧场、陕北民歌博物馆及进校园、大家唱、传统节日、晚会、春节活动、上级指令等活动输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远远大于公共文化给大众的输出供给。当榆林老街突然一夜之间呈现出了全国200多个非遗项目和500多位非遗传承人——全方位展现非遗的精彩与活力时,当榆林老街迎来霓虹闪烁时,当榆林老街有了强烈的烟火气息时,当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绥米唢呐、清涧道情等在榆林老街吵翻了天时……榆林老百姓便按捺不住对热闹的向往与文化的渴求,蜂拥而上,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大众共享。 多年安全生产的禁锢和疫情突然放开

安全生产是红线,全国有很多因文化活动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被处理。

从此后就有人建议:“在以后的文化活动中,应将各类表演分块进行,划出专门的多个区域组织表演,这样既分散了观众,不至于造成人流拥挤,又保证了城市交通通畅,也缩小了安全隐患的范围,便于组织方管理和检查,地方民俗特色以及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样会丰富多彩。”

从此之后,大活动变成小活动,小活动变成无活动。当“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召开,榆林老街开放“非遗大集”时,因疫情把大家封闭在家里三年后的突然放开,让大家压抑的心情和行动得到了猛烈的井喷式的爆发。 当春节遇上了非遗

正月廿三民俗中燎疳、烧枣山迎灶神后,年就近尾声了。当“二月二龙抬头”后,年就彻底结束,迎来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就在这当口,“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召开,榆林老街“开集”,人们便蜂拥而至赶集来了,因为榆林的老百姓对春节文化活动有着热烈的情怀和解不开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看到老街上展演的非遗项目时,便唤醒了他们的时代记忆,仿佛又回到了在大集上置办年货的时代,他们会买上粉条、羊肉、卤冰、扫帚、筐筐、麻纸等过年的必需品。当他们逛集累了饿了时,便会圪蹴在羊杂碎摊位,滚烫烫喝上一碗,再配上一个“狮子大张口(肉夹油旋)”,或者坐在摊摊上吃上几张卷煎饼喝上一碗“粉糊糊”。当他们置办好年货回家时,还不忘给老婆买条印花的围巾,给孩子买个糖葫芦等等。一些坚持不懈的手艺人将这些技艺传承成“正宗”的“老字号”,这些手艺人便成为现在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项目就是非遗项目。当这些本来就是他们生活年代的生活需求、生存生活的手艺再现在眼前时,仿佛一下子又穿越回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又有了过年一样的获得感,亲切感油然而生。“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然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带着老婆孩子,拍照打卡,他们在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寻找非遗资源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这种新鲜感引领着时尚潮流。 顶格的会议规模与宣传报道

全国性的会议或活动在榆林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次却是实实在在的国家级的盛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在开幕式上视频致辞,有两位前文化部长出席;央视主持人朱军担纲主持开幕式和论坛;除4个主宾省外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化部门参加了会议;央视、人民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的介入;抖音等平台和全国性的网红参与直播……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浓厚氛围。

当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当榆林举全市之力紧锣密鼓开始筹办会议时,榆林的老百姓便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究竟全国的非遗活动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把期待变成了现实。

榆林综合实力的展现

第一,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多次开会研究、督导检查,调度各方力量,组织全市上下,把这次大会作为一步大棋来下、一场硬仗来打,一次宣传自己的绝佳机遇来抓。 第二,组织有序。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亲力亲为,宣传文化部门身体力行全民皆兵,部门协同作战,市县上下联动,把这次会议组织得盛大而不张扬,精彩而不奢华,热闹而不喧闹,安全而有秩序。第三,实力体现。无论从经济的硬实力还是文化的软实力,榆林这次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用所有资源将承载的几千年的沧桑文化推向了大众,推向了全国,成为榆林经济和大众文化连接的最直接的途径。 就因为这些,确保了人民群众人头攒动、成群结队、摩肩接踵地走向了大集,走向了榆林老街,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际。古有《滕王阁序》让人们记住了南昌,前有刘三姐让人们记住了桂林山水,今有《早安隆回》让人们记住了隆回县,现有“榆林非遗”,人们会记住“榆林”,从此也会改变榆林“人傻钱多”为“榆林文化”的形象,榆林人不仅有钱,还有文化,还会搞文化。“一时出圈,如何常青”,恐怕是下一步我们思考的方向。 (作者系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本文选自2023年2月27日《文化艺术报》A03版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网友看法

1、网友不搞虚的:和非遗关系不大,要是大集管控都放开,再来个灯会,烟花什么的,让烟火气息回归,你会发现消费不需要刺激。现在最大问题就是管的太宽

2、网友L特日贡牧场L:全国人民都缺少文化交流,致使一切源于文化的发展统统被商业化淘汰,各民族应有个民族的传承,让极端商业退出文化领域才至关重要‼️

3、网友水洗双宁:估计80%的关中人没去过榆林

4、网友shanghai2010:2009年,到榆林旅游,在榆林老街看到有一座不合时宜的白色现代建筑,孤零零矗立在老街的中间,好像是一所医院,与老街整体风格极不融合,看着就别扭。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在?我觉得应该拆除掉。

5、网友Muslima:文化传承从来都是国人思考的并且要延续的大事。

6、网友15375684091:央视主持人朱军?应该加一个“前”字吧!

7、网友起个啥哦:期待以后过年地方的社火活动能有序开展起来,这也是民间艺术,好多都快失传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能迅速带动地方的消费欲望,只有百姓肯消费了,经济才能活起来

8、网友慢语者也:天时地利人和的特色活动,点赞!

9、网友百理话廊: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却是文化的缺失。只能说人们现在迷途知返了。

10、网友唐氏明如:真好!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1、网友一马平川阿淼:文化传承不能太过分商业化。

12、网友大写S先生:榆林非遗让人们记住了不一样的榆林!

13、网友金1031:榆林老街去过。那就是当地人生活场景,比起来各地开发的古城,古镇好太多。

14、网友不改初心265: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却是文化的缺失,文化传承才是国人应该思考的并且要延续的大事。

15、网友vr是不是:继承和弘扬我国的非遗传承是当务之急[赞][赞][赞][赞][赞][赞]

16、网友淡泊法律人生:没有文化的底蕴,所有的发展都是荒漠!!

17、网友吴你何欢:通过文化宣扬,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18、网友一生盟平安:寻找非遗资源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这种新鲜感引领着时尚潮流。

19、网友爱思考的牵手看夕阳:人有钱,但人的素质要提高。

20、网友西西弗随笔:人挤人,搁在过去口罩时代想都不敢想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