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3日电 (林琬斯)“创新药研发成本不仅要看生产制造成本,还要考虑前期巨大的科研投入。在创新药定价上,要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丁列明观察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全球第一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一产业由于事关医疗卫生安全,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制高点,他认为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此,他建议,持续鼓励创新药研究开发。丁列明坦言,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即使进入临床研究后成功率也只有1/10。国际上允许创新药上市后自主定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利润,让药企收回投资并一定盈利,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强创新药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才能让国家在医保谈判中占据主动,把定价权和医疗卫生战略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丁列明回忆,2016年首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中,正是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率先主动大幅降价,才迫使跨国药企同类竞品跟进,让适用患者都用上了靶向药。
因此,他建议,除了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还应该对已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适当延长谈判周期,把新增适应症自动纳入报销范围,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患者受益。在使用上,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谈创新药,优先采购应用,畅通进院通道,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另外,丁列明还指出,202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显著减少,大量仍在研发阶段的科技研发企业面临较大融资困难,甚至相当一部分陷入困境,由此,必须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
丁列明建议,要加强金融投资支持,在股票发行实行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实行IPO、再融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在二级市场上,还应该支持优质生物医药企业IPO、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合理宽松审核要求,使生物医药企业可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股购买资产等方式进行有效并购,适度提升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集中度,提升龙头生物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鼓励政府产业基金在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所得税按20%征收,促进国有及民营资本投资生物医药,推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丁列明提出,高端人才是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要打造更好创新创业人才环境。他建议科学研判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局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基本策略提供指导,并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本财经资讯由乌暗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乌暗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